疾病簡介
子宮體癌為生長於子宮體本身的癌症,子宮體癌9成患者為子宮內膜癌;其餘1成患者為惡性子宮肉瘤。根據衛福部資料統計107年罹患子宮體癌的患者共有2,787人,為女性好發癌症排名第6名,死亡率排名第11名,好發率已超越子宮頸癌、卵巢癌,且有越年輕化的趨勢。
子宮內膜癌為已開發國家常見的女性癌症之一,發生年齡50~70歲女性,通常子宮內膜癌危險因子包括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初經較早、未曾生育、停經較晚、卵巢多囊性囊腫等。
停經前、後不正常的出血是子宮內膜癌最常見的症狀,約90%的患者有不正常陰道出血,臨床診斷以子宮內膜切片為主要診斷方式,其他輔助性檢查為超音波檢查、子宮鏡等,主要治療方式以手術為主,再進行組織切片及後續病理分析確認細胞型態/分期,依據病理組織結果及評估全身器官功能等資料,決定後續治療方針。
首選慧智
歐洲醫學腫瘤學(ESMO)、婦科腫瘤學會(ESGO)、放射治療腫瘤學會(ESTRO)針對子宮內膜癌患者治療指引中,現行依病理組織形態、FIGO分期、腫瘤分級及影像等分型方式,將子宮內膜癌患者進行風險評估,但因分型上較為主觀具歧異性外,也可能低估癌症的惡化程度。因此可依據美國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(TheCancerGenomeAtlas,TCGA),以基因及分子的方式進行子宮內膜癌的分型,分為四個子型(如下),再依據子宮內膜癌這四個基因分型,區分出預後較差、風險較高的族群,對於預後較好的患者可以不過度治療,預後較差的患者則積極擬定後續治療計畫。(預後-醫學專有名詞,指對疾病未來進展和結果的預測參考)
- POLE突變型(POLE)
- 高度微衛星不穩定型(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-High,MSI-H)
- 低度基因劑量變異型(Copy-Number-Low,CN-L)
- 高度基因劑量變異型(Copy-Number-High,CN-H)
參考資料
-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
- 台灣婦癌醫學會
- 台灣癌症基金會
- IntJ GynecolCancer. 2021 Jan;31(1):12-39.
Pingback: 今天來聊聊關於子宮內膜癌的基因診斷 – 蘇怡寧醫師愛碎念
大家要好好照顧自己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