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膽紅素血症 疾病介紹及衛教

疾病簡介

高膽紅素血症(Hyperbilirubinemia),致病原因為第2號染色體上UGT1A1基因變異所致,使得肝臟細胞中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酵素含量降低或活性不足,造成未結合型膽紅素清除速率較差,導致膽紅素較高,患者的皮膚和眼白會出現黃疸症狀。依照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酵素活性多寡分為幾種疾病,吉伯特氏症候群(Gilbert syndrome)約只有正常人30%的酵素活性,為輕度的高膽紅素血症;克果納傑氏症(Crigler-Najjar syndrome)分為2種類型,第1型患者較為嚴重,完全缺乏酵素功能,而第2型患者的酵素功能不到20%。UGT1A1基因依地區不同,帶因率有所差異,亞洲族群帶因率約為20%。

臨床症狀

患者臨床表徵差異性大,從出生到成年時期都有可能發病:

  • 吉伯特氏症候群(Gilbert syndrome):患者通常於青春期前後被診斷出來,會出現高膽紅素血症或黃疸等臨床症狀。若身體長時間處在壓力下,如脫水、長時間禁食、疾病(發燒或感染)、過度勞累、劇烈運動、酗酒或生理期等因素,會促使膽紅素升高,進而造成高膽紅素血症。但約30%患者沒有任何的臨床症狀,是在常規血液檢查才發現未結合型膽紅素數值偏高。
  • 克果納傑氏症(Crigler-Najjar syndrome):克果納傑氏症第1型症狀最嚴重,患者多於出生後即出現皮膚與眼睛重症黃疸,黃疸的症狀範圍會逐漸擴大,並且持續達2週以上,如果嬰兒期未給予積極治療,則會發展為膽紅素腦病變(核黃疸),患者會有肌張力減弱、噁心嘔吐、發燒、聽力、視力、餵食困難等症狀,嚴重的話會危及生命。患有克果納傑氏症第2型的兒童症狀較輕微,及早接受治療可以防止危及生命的狀況,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。

遺傳模式

體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。

  1. 體染色體顯性遺傳,具有一個對偶基因帶有異常點位突變,即有可能會致病;若父母任一方為患者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1/2機率為患者。
  2. 體染色體隱性遺傳,若父母親雙方皆為同基因突變之帶因者,其本身並不會發病或有任何症狀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1/4的機率為患者。

檢驗方式

患者由於肝臟細胞中膽紅素葡萄糖醛酸基轉移酵素(UGT-1A1)含量較少或作用能力不足,使得未結合型膽紅素清除速率變差,可透過專業臨床醫師評估病人臨床症狀、家族或個人病史等,透過抽血檢測總膽紅素值與未結合型膽紅素的濃度進行初步診斷,並排除其他疾病造成膽紅素的上升的可能性。必要時也可透過分子診斷方式進行診斷。針對有臨床特徵之患者或具家族疾病史之成員,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,讓患者可以及早診斷治療與醫療協助。

首選慧智 (相關檢測如需進一步諮詢,請洽詢專業醫療人員或醫師)

參考資料

  • StatPearls
  • Orphanet
  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
  • OMIM

Leave a Comment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