疾病簡介
日前誠品創辦人吳清友因馬凡氏症候群引發心臟疾病而離世,馬凡氏症候群又稱「麻煩症」是一種全身性結締組織病變的遺傳性疾病,是第15號染色體上肌原纖維蛋白(fibrillin-1, FBN1)基因發生突變所致,導致結締組織排列出現問題,造成體內多種器官異常,其臨床症狀遍及全身,尤在眼睛、骨骼、心血管及皮膚等器官系統。根據全球統計,馬凡氏症候群疾病發生率為1/5,000~10,000。患者常常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高高瘦瘦的且手腳也長,因為有這樣的特徵,常會提拔為運動校隊或選手,若在不知情的狀態下進行激烈運動或訓練時,往往會造成心臟負擔,嚴重時會猝死危及生命安全,在過去有不少運動員因此疾病的併發症而造成英年早逝。
臨床症狀
馬凡氏症候群患者間的臨床表現差異大,同家族中也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臨床症狀,主要是由於FBN1基因序列較大,當基因變異的位置不同,其臨床表徵差異性也很大。嚴重型是新生兒型的馬凡氏症候群,在出生後馬上就會被診斷出來,通常壽命不超過三年,多死於心臟衰竭;大部分的患者在早期看不出來,多在青少年或壯年時期發現有心臟的問題才就醫確診。
因馬凡氏症候群臨床表徵複雜且多變,於2010年重新修訂診斷標準
- 心血管系統:心臟部分主要為二尖瓣或三尖瓣脫垂與逆流,血管部分為主動脈根部會形成動脈瘤,嚴重會造成主動脈剝離或破裂等,通常心血管的併發症通常是患者死亡的主因。
- 眼睛:患者通常為高度近視、水晶體異位和視網膜剝離等。
- 肌肉骨骼:患者通常瘦高(雙手打開手臂長可高出身高)、手指纖長(手扣住另一手的手腕,其大拇指及小指頭可交疊一起);大拇指可橫彎超出掌面(Wrist and Thumb Signs)、漏斗胸、脊椎側彎及扁平足等特徵。
- 其他臨床特徵:皮膚鬆弛、自發性氣胸等。
馬凡氏症候群目前治療方式為症狀治療,早期診斷早期治療,定期追蹤和檢查且避免劇烈運動,患者通常預後佳,平均壽命與正常人無異。女性患者如有生育計劃,在懷孕過程中需密切留意自身狀況,因懷孕會提高主動脈擴大或破裂的風險性,另外可透過遺傳諮詢來了解如何因應,且利用產前基因診斷確認胎兒情況。
遺傳模式
馬凡氏症候群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模式,75%患者是遺傳至父或母親,故夫妻雙方若其一為患者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50%的機率生下患病之胎兒,50%的機率生下正常之胎兒;另外約25%患者為自發性變異。
檢驗方式
馬凡氏症候群臨床上醫師可藉由詳細身體檢查,如心臟超音波、核磁共振、眼科檢查及骨骼檢查等,並透過詢問家族和患者自身的病史進行判斷。由醫師診斷與評估後也可以利用分子技術進行FBN1基因檢測。針對有臨床患者或具家族疾病史之成員,建議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,讓馬凡氏症候群患者可以及早診斷,及早追蹤照護。
首選慧智 (相關檢測如需進一步諮詢,請洽詢專業醫療人員或醫師)
參考資料
● GeneReviews®
● 罕見疾病一點通
●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