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案小故事(本篇故事經過重新編寫,非特定案例)
5歲大的奇奇看起來活潑健康,喜歡唱歌和跳舞的他,一直都是家裡的開心果,但就在某個假日,奇奇的爺爺帶著到公園玩的時候,玩著玩著爺爺發現奇奇突然出現不正常的抽搐行為,一開始以為是奇奇受到驚嚇,加上家裡沒有任何疾病家族史,所以就帶著奇奇先到廟裡收驚,沒想到過了一陣子症狀不但沒有改善,奇奇的臉上還開始出現一顆顆的紅色突起物,後來奇奇的爸爸、媽媽越觀察越覺得不對勁就帶著奇奇到醫院檢查。經過醫師的詳細檢查以及基因檢測,醫師診斷出奇奇得到的是一種罕見的疾病─結節性硬化症。醫師告訴奇奇的父母,奇奇臉上一顆顆的紅色突起是血管性纖維瘤,屬於結節性硬化症患者常見的臨床特徵,而不正常的抽搐行為並不是受到驚嚇,是癲癇的症狀。會有這些症狀是因為和奇奇身上檢測到的TSC2基因變異有關,除了TSC2基因另一個會造成結節性硬化症的是TSC1基因,這兩個基因其中之一變異會造成神經組織細胞和髓鞘形成不良,產生結節硬化;人體的神經組織遍佈全身,因此患者可能會出現一些神經系統方面的症狀包括:癲癇、智力減退,甚至會在不同的器官上出現腫瘤。 目前醫師除了依據奇奇的症狀給予藥物治療之外也建議定期追蹤,同時也提醒奇奇的父母,未來奇奇孕育下一代時需進行遺傳諮詢,可於產前或人工生殖針對胚胎著床前進行基因檢測。
疾病簡介
結節性硬化症(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, TSC)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,目前已知病因有TSC1(結節性硬化症第一型)、TSC2(結節性硬化症第二型)兩種類型的基因變異造成。TSC1或TSC2基因在正常身體中是透過調控mTOR(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)細胞傳遞路徑讓細胞得以正常生長,若這兩個基因其中之一出現異常,細胞生長的調控就會因此出現異常;因此結節性硬化症患者的身體多個器官如:皮膚、腦部、腎臟、心臟、肺部等都有可能會長出結節瘤,臨床上表現十分多樣化,其臨床症狀為癲癇、智能障礙、發育遲緩、精神及行為問題等。 結節性硬化症發生率約1/6,800~17,300,任何年紀都有可能發病,與種族或性別無關。
臨床症狀
結節性硬化症的症狀表徵非常的多樣化,全身包含皮膚、腦部、腎臟、心臟及肺臟等皆可能會出現症狀,臨床表徵為血管纖維瘤、皮膚出現3個以上直徑至少5 mm的白色斑塊、心臟橫紋肌瘤、癲癇、智能障礙、發育遲緩及腎血管肌脂肪瘤(Angiomyolipoma)等,但並不是所有的症狀都會出現在同一個患者身上。結節性硬化症患者是由於TSC1或TSC2基因出現變異造成,導致mTOR細胞傳訊路徑異常造成疾病。
治療方式目前有藥物及手術治療
◆ 藥物部分:有mTOR抑制劑的口服藥,針對患者的mTOR異常傳訊路徑進行調控,進而抑制腫瘤增生。
◆ 手術部分:若患者的面部有血管纖維瘤增生可與醫師討論考慮進行手術、雷射或電燒治療改善,但術後可能會留疤及手術風險。
遺傳模式
結節性硬化症為體染色體顯性遺傳,目前已知TSC1、TSC2兩個基因與疾病有關,約26%的患者為TSC1基因變異所致,69%為TSC2基因變異所致。近1/3患者是遺傳至父母親,而2/3的病人為自發性變異所致;故夫妻雙方若其一為患者,則下一代不分性別有1/2的機率生下患病之胎兒,1/2的機率生下正常之胎兒。
檢驗方式
臨床上醫師可藉由斷層掃描、超音波、核磁共振造影、基因檢測等,來判斷是否為結節性硬化症患者。針對有臨床患者或具家族疾病史之成員,可與專業醫師進行遺傳諮詢,讓結節性硬化症的患者可以及早診斷,及早追蹤照護。
首選慧智(相關檢測如需進一步諮詢,請洽詢專業醫療人員或醫師)
參考資料
● GeneReviews®
● 社團法人台灣結節硬化症協會
● 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